习美教育网习美教育网

习美留学_托福雅思保分报名_gre机经_名校保录_GMAT

东北日本移民-日本人移民东北(2023/更新)

日本垦荒团是哪一年进入中国东北的?

日本在东北最早实行试点移民是从1905年开始的。

1913年开始东北日本移民,有着“劝业都督”之称的日本“关东州”都督福岛安正从山口县玖珂郡川下村和爱岩村搜罗移民17户,从新泻县弄来移民1户,共计18户43人移入金县新平在满铁附属地内拨出4400公顷土地租给自由移民耕种,又从满铁的守备退役兵中择人试验。

这类小规模移民持续到1931年占据东北全境。

“9·18”事变之后,为东北日本移民了掠夺东北的资源,以达到长期霸占的目的,日本政府制定了向东北移民的计划。他们计划在20年之内,向中国东北和内蒙的广大地区移民百万户500万人,史称其为“开拓团”。

从1932年10月开始,第一批开拓团近500人从东京出发,经过海路和陆路到达了东北佳木斯市的永丰镇。

据不完全统计,日本在整个侵占中国东北期间,共派遣“开拓团”860多个,人数达30多万人。这些 “开拓团”强占或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强迫收购东北农民的土地,然后再租给东北农民耕种,从而使东北500多万农民失去了土地。

二战后,日本在东北的30万移民最后去哪了

1946年,大批日本人被民国遣返,东北日本移民他们从葫芦岛坐船回国。最后留在东北的日本移民大概有4000多名,主要为日本妇女和儿童,一些日妇女嫁给当地中国农民,结婚生子,日本儿童被东北农民收留,东北日本移民他们在中国生存下来。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生活在中国的日本移民,纷纷前往日本认亲。至此,在东北的30万日本移民除了少数留在当地成了日本人后裔,其他绝大部分要么战死,要么饿死病死,要么逃回了日本。

二战时日本向中国东北移民的历史背景

日本在日俄战争胜出后,强制东北一些地区对日开放,大批日本国民在政府的推进下,从农民、小手工业者到中学生源源不断来到这些地区,成为“飞地移民”。到了1910年代中期,东北各地至少已有20万日本移民。20余年后的 “九.一八”事变及伪满州国的成立又成为日本移民大举进入中国的突破口。到1945年苏军进攻前夕时,居留东北的日本移民约在160万人以上。

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哪些殖民统治政策?

在东北,如果你不去刻意追踪历史的话,日本并没有太大存在感,但要是主动去寻找,你会发现日本的痕迹无处不在。

写这个主题的时候,我想起来,在我身边还有一点和日本有关的事。

我大舅姥爷,也就是我姥姥的哥哥,收养过一个日本孤儿,是个女孩。小时候我去他家,在柜子上的镜子相框里看过那个小姑娘的照片。

我记得她是一个人站着,是靠着还是把着一棵树,具体姿势长相记不太清楚了。这个日本姑娘后来离开了中国。

我听家里人说,她回到日本后,还会寄钱过来给我大舅姥爷。

电视剧《小姨多鹤》剧照

关于日本遗孤的事,有一部电视剧讲过,是孙俪主演的,叫《小姨多鹤》。

据统计,当年日本撤退后,留在中国约有5000名孤儿。

这些孤儿大都是被称为“日本开拓团”的后代,也就是日本向东北地区的先遣移民,将近20万人。

而按计划,日本要用20年的时间,向东北移民500万人。

20年!500万人!

真是不敢想象,如果日本不那么贪婪,妄图鲸吞整个东亚,在那时部分国家已经承认伪满洲国的情况下,我们的近代史会是怎样的走向。

...

日本当年在东北确实是下了狠劲的,这一点在东北的铁路网建设方面体现得最为直观。

我家在黑龙江的东部,每次出远门,都要走从佳木斯到哈尔滨的铁路,这条铁路叫绥佳线,是伪满时期修的。

在2023 年哈佳快速铁路通车之前,它是哈尔滨直接通往黑龙江中东部唯一的铁路。

而东北未通高铁的一些边境地区,比如中俄边境的黑河、密山、虎林,中蒙边境的阿尔山,还有中朝边境的临江和集安,几乎都还延续着伪满时期的铁路格局。

1945年东北地区铁路网

2023 年东北地区铁路网

1950年全国铁路网

对比日本撤离前和现今东北的铁路线,以及建国初期全国的铁路分布图可以很明显地看到,当时东北的铁路网相较其它地区密度高很多,所以在基建这一块,不能否认,日本确实为东北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

除了东北内部,中朝跨境的铁路,也大多是在伪满时期所建。

中朝边境的城镇,从北边的图们、开山屯、长白、临江到南边的集安、河口、丹东,都有通向对岸的大桥.

除了长白和临江,其它地方又有铁路桥,这和中俄边境至今为止只有一座桥(黑河的中俄黑龙江大桥已经建设完毕,但还未通车)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集安鸭绿江大桥

在中朝边境旅游,跨江的铁路桥一般都是个景点。

能作为景点,除了大桥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感,站在高处还可以俯瞰一桥连两国,感受国境线处奇妙的距离感。

在图们的日光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两座大桥架起图们江两岸的城市风光,只是大桥稍显冷清;

另外因为战乱,有的大桥桥头还有碉堡,有的大桥在朝鲜战争时期被美国炸成了断桥,显得有历史的沧桑感。

图们江两岸

日本当年在中朝之间修这么多的铁路,一方面是为了快速将东北的资源运回本国,另一方面是想打造“满鲜一体化”,也就是我们经常调侃的那个“大东亚共荣圈”中的一部分。

抗战结束75年了,现在再来看“满鲜一体化”,这不正是如今很多人翘首以盼,期待着可以盘活东北经济的方式吗:

等朝鲜改革开放,从丹东修一条高铁直抵首尔,又可以从珲春由图们江出海到日本,直接打通东北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再加上中日韩自贸区,东北瞬间飞黄腾达。

当然以上畅想和日本的“满鲜一体化”,在形式途径和本质上是完全不同的,但是从表象和结果上,确实追求的都是“一体”和“共荣”。

...

除了铁路,日本在东北还有宏大的伪满洲国都城建设计划。

新京,也就是长春,是那时伪满洲国的首都,日本人当年拟了个《大新京都市计划》。

这份计划借鉴了巴黎的城市发展模式,想要把长春打造成50万人口规模,风格上接近澳大利亚堪培拉的花园城市。

这是个野心很大又很精细的计划,从城市的道路、排水系统到公园绿地和城市建筑样式等等,涉及城市生活的每一处细节,都做好了安排。

待到日本撤离前,长春也确实部分实现了《大新京都市计划》,据说那时长春已经成为亚洲第一大都市,在人口规模和城市建设上都超越了日本本国的首都东京。

新京地图

作为伪满洲国的首都,长春自然是保留了很多日本的痕迹,街头上无处不在日式风格的建筑。

最显眼的就是新民大街上的“一院四部一衙”,这种建筑风格被称为“满洲式”也叫“兴亚式”,是伪满时期出现的一种特殊的建筑样式。

简单来说,就是盖着中式或日式“大屋顶”,同时掺杂西式风格的建筑。

关东军司令部

现代主义风格建筑

除了这些原味的古建筑,还有后来借鉴“满洲式”建筑形态,通过装饰、色彩和材料沿袭街区的历史环境,新建设的政府办公类建筑。

长春的日式建筑除了“满洲式”风格,还有大量的现代主义建筑,而且这种风格不是仅仅局限在伪满时期,长春的新建筑或多或少仍然延续着这种风格,比如居民楼、商场和一些公共类建筑等等。

只是这种影响逐渐式微,在一些不太被注意到的地方显露出来。

长春街景

东北F4城市,哈长沈大,除了哈尔滨,另外三个在城市建筑风格上都是受日本影响较重。

不过虽都是受日本影响,但由于建筑艺术的发展,沈阳和大连与长春的“日式”建筑长得不太一样。

沈阳和大连作为早期满铁附属地的大城市,从1904年日俄战争之后到1931年伪满洲国建立,日本建筑师在当地的建筑活动引入的主要是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和“拟洋风”,也就是模仿的西式建筑类型。

所以从外形上相较受俄罗斯影响的哈尔滨,对于没有建筑知识的人来说,可能看不出太大区别。

沈阳火车站

大连民政署

而在伪满洲国建立之后,受现代建筑思潮影响,日本建筑开始发展出具有自己特点的近现代风格,再加上考虑到东北地区的政治社会现实,建筑要兼顾当地的历史和文化,所以在长春就出现了前面所说的中日洋混合的“满洲式”风格和现代主义风格建筑。而这两种形式的建筑,在沈阳和大连很少见。

长春伪满时期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

所以对于建筑爱好者,在东北除了可以看到俄国人带来的西方建筑,也可以一窥日本建筑发展史。

...

伪满时期,东北发展得确实不错,不过这建设不是为了东北和东北人民,而是为了更好地殖民和更方便快捷地掠夺资源。

还记得我前面说的那条从佳木斯到哈尔滨的铁路吗,那条铁路很有意思。

按理说佳木斯作为黑龙江东部最大的城市,与省会哈尔滨之间的铁路,其修建的目标应该是尽量最短最快。

可是这条铁路,却反其道而行之,放着松花江平坦的谷地不走,它竟然从三江平原上的佳木斯绕进了小兴安岭的大山里,而且沿途经过的站点除了绥化都是些小城镇。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设计人员的脑回路,后来知道是日本人修的,我就明白了。

之所以火车要拐进小兴安岭,是为了那里的森林资源,而铁路到佳木斯后又修到鹤岗,又因为那里有煤矿。

绥佳线

日本人当年修铁路,主要目的不是改善当地交通,方便人员往来,而是哪里有资源铁路就到哪里,

所以本溪、阜新、抚顺、辽源、吉林、鹤岗、鸡西这些产煤产铁有水利资源的地方都通上了铁路。

本溪的本溪湖煤铁矿,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煤铁厂矿遗址,厂里有个亚洲现存最早的炼铁高炉,这是日本人早早就看上的地方。

从1905年日俄战争时期,日本人就在这里进行了煤矿开采,后来又采了铁矿,设立了公司,也就是现在本钢的前身。

本溪湖煤铁矿遗址

在阜新和抚顺都有大型的露天煤矿,不同时期在规模上轮流当过亚洲之最,它们也都是日本人开发的。

每年冬季吉林市的松花江畔都会出现雾凇,这个雾凇的缔造者其实也是日本人。因为日本当年在松花江上游修了一座丰满水电站,水电站冬季放水,水汽上升挂在树上,就形成了雾凇。

雾凇

可以说东北的资源型城市背后几乎都有日本的影子,而这个影子所带来的不是城市的发展和生活的富裕,而是极其惨痛的历史。

整个东北有15个万人坑,日本当年每开个煤矿,每建个大型设施,都会带来一个万人坑。

前面所说的,阜新、辽源、鹤岗、鸡西这些煤矿城市以及带来雾凇的丰满水电站附近,都有一个堆着中国劳工遗骨的大坑。

我现在写的所有日本在东北的遗迹,这背后都是中国劳工的累累白骨。

阜新万人坑遗址陈列馆

日本为了保护自己的殖民成果:无限的劳力和侵占的资源,以及准备下一步入侵苏联,在中俄蒙边境修了大大小小十几个军事要塞。

这其中规模最大最出名的是虎头要塞和东宁要塞。

日本关东军要塞分布图

虎头要塞,整个工程全部挖在完达山中,规模巨大。走在里面,就像是一座城堡,起居室、盥洗室、医务室等等一应俱全。

可是内部的环境极其阴冷潮湿,只是在里面呆了一会儿就很不舒服。无法想象当时修建要塞的劳工是何等的艰辛。

而伴随着这样一项大的工程完工,就又会诞生一个万人坑。

虎头要塞

说到日本殖民时期对中国人的残忍,我想到东北还有一个日本的痕迹,位于哈尔滨平房区的731细菌实验室。

我早就听说过这里,可是一直没去。后来上学时的日本教授岛本来哈尔滨,想要我陪他去看一下,我这才去了。

731

当时教授和他老婆两个人在每个展区都认真地观看,我在前面快速的扫了一圈就出去了。

不舒服,特别的不舒服,感觉心口像压着一块石头,闷得喘不出气。

过了很长时间,岛本教授才参观完。

我坐在车上的副驾驶,看着他们和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寒暄鞠躬了好一会儿,才一路小跑的回车里来。

他们进车的一瞬间,我就感觉气氛有些尴尬,我刚想说,看完了,那咱们走吧。

岛本教授就从后面碰了下我的肩膀,跟我和司机说,对不起,他老婆也连声说对不起。

他这一说,我更尴尬了,我不知道是该回答,没事,没关系,还是it’s ok,似乎什么回答都不合适。

后来我回头尬笑了一下,但是确切说了什么不记得了。

逝世者名单

那时是2013年,中国的GDP早就超过了日本。

虽然我成长在中国经济艰难爬坡的时代,也经常接受各种抗日的宣传教育,可是在我心里,并未把日本当作一个还似曾经那样的大国,想要报复他,需要他道歉,因为道歉是强者对弱者的安慰,而此时的我们已经不需要了。

所以日本在东北的遗迹,无论是任何事物,任何形式,我很高兴,我们终于可以坦然面对,实事求是,而不用战战兢兢,带着镣铐起笔。

日本投降后,有11万日本女人留在东北,她们后来过得如何?

上世纪初期的日本一直对中国虎视眈眈,特别是进入军阀混战时期后,日本逐渐将触手从朝鲜伸进了东北,扶持东北军阀张作霖,一步步加大自己在中国的影响力。

九一八事变后,因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侵华日军彻底占领东北,而为了进一步稳固自己对东北的控制,日本将大量的男女国民迁移到了我国东三省。

日本政府十分重视这项“移民计划”,将其分为四个阶段共二十年来完成,计划至少移民五百万人,已达到将东北从军事占领变为全面同化的目的。

不过,随着我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奋斗,日军于1945年彻底战败,宣布无条件投降,而他们所策划的移民计划,当 时尚 只组织了800多个移民团共三十五万余人。

虽然日本的移民计划最终流产,但这数十万规模的“武装移民”还是给我国东北人民带来了巨大的伤害。

当初为了满足这些移民的需要,关东军肆无忌惮地将大片肥沃土地上的居民赶走,圈出来的地划给从日本过来的“移民开拓团”。

后来,这些所谓的“开拓团”开始不满足于日军给他们的资源,借着日军的威慑力,以极低的价格半抢半买从中国人民手中夺取土地。

在日军占领东北的十余年间,东三省共有数百万农民失去耕地、流离失所,甚至只能靠给自己的仇人,那些移民团打工种地才能勉强维持生活。

日本政府投降后,这些日本移民变得惶惶不可终日,但我国出于大国风度和人道主义,并没有对其进行报复,而是同意将这些日本人遣返回国。

由于日本在二战中耗尽了全部国力,国内也是民不聊生,虽然为了战后重建,他们咬牙将滞留东北的日本青壮年接了回国,但剩下的大批女性就顾不上了。

这些留在东北的日本女性大约有十万余人,可以说当初他们响应政府股东,自愿移民来中国“开拓”,本以为能成为“人上人”,现在却被自己国家视为累赘,直接抛弃。

当然,其中也有部分是自愿留在中国,他们大多在当地已经成家,根本就没有回日本的想法。这十万余日本女性先是被当时政府接管,进行了一段时间的甄别教育,随后便放弃自由。

起初,这些日本女人生活十分困难,遭到了所有国人的排斥,但善良是中国人民最大的特色,随着时间的推移,她们也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中,很多都嫁做人妇,过上了平淡的日子,即使在后来中日两国可以自由往来后,回国的也很少。

其实这十余万日本女性选择留在东北的原因也是十分明显的:

首先,她们之所以当初自愿来到中国,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那个年代妇女在日本的地位较低,即使回国了,仍然会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甚至为成为日本战后重建的牺牲品。

其次,到东北来的大多是在日本国内无亲无故的 孤家寡人,对生活了十几年的东北反而更熟悉、更感到亲切。

1959年,日本政府正式颁布“抛弃法令”,将这些滞留中国的日本人全部认定为阵亡,并取消了他们的日本国籍,这也让这些人十分寒心,彻底融入了东北。

虽然按道理说,这些女人也算是日本侵华的帮凶,不应该被原谅,但我国作为一个海纳百川的大国,还是表现出了足够的包容性,我国的人民也展现出了自己的淳朴和善良。

虽然这些日本女人免不了遭受指指点点,但至少不像在其他国家的战俘一样遭受虐待,熬过了最初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也基本都获得了中国国籍。

当然,日本侵华是我们永远不能忘却的一段国耻,抗日战争更是我们努力奋斗的精神源泉。我们包容并蓄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更加强大,在未来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联系我们请扫一扫上面二维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