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裔加拿大人的移民历史
在现在所知加拿大的土地上,最早关于华人的记录要追溯到1788年。英国叛变的船长James Meares从澳门雇佣了约70名华人,并将他们安顿在当时是太平洋沿岸欧洲前哨站的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岛的Nootka Sound。然而,关于这一群早期华人下落和可能的后裔的相关文件和信息并没有留下来。
1858年,一批华人移民到不列颠北美。当时多数华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些“旅居者”,他们都想在不列颠北美工作一段时间后回到自己的故乡。他们大部分都是来自广东省的社会下层的农民。多数来到不列颠哥伦比亚作为普通劳工工作,雇佣者仅仅支付他们一些凭单(Voucher),因此实际上他们被劳工输入的公司所囚制。不列颠哥伦比亚省内部的淘金热随后也吸引了一大批华人来到该地区。
19世纪很多来自福建和广东的华工帮助建设了加拿大太平洋铁路。比起非华人劳工,这些劳工更易接受歧视性的工时制度,低工资及危险的工作环境(比如开山爆破),以养活留在故乡的家人。华工愿意忍耐低工资和恶劣工作环境的行为激怒了一些非华人的劳工,他们认为华工搞乱了劳工市场。1885年华人移民法案的通过,授权加拿大政府开始向移民加拿大的华人收取人头税。当时华人是唯一一个被迫缴纳该税的少数族裔。 1923年,威廉·莱昂·麦肯齐·金的联邦自由党政府通过1923年华人移民法案完全禁止了华人移民。华人自此成为加拿大唯一拒绝接纳的族裔。接下来的25年,越来越多的排华法规得到通过,大部分工作不接受华人,因此很多华人开始了自己的餐馆和洗衣店生意。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省,萨斯喀彻温省、安大略省,华人雇主不允许雇佣白人女工,因此大部分华人生意没有外族裔参与。
一些加拿大籍华人在铁路修建好后在加拿大定居。但由于政府严格的限制和沉重的费用,他们无法将自己的家庭带到加拿大,甚至他们与非华人的接触也有官方和民间的各种限制。这使得一大批唐人街和华人社区在很多城市的不良地区建立起来。
大萧条时,华人的生活比其它加拿大人的生活要困难得多。在艾伯塔,华裔加拿大人领到的救济金金额不到其它加拿大人的一半。由于排华法案禁止了来自中国的新移民,很多华人男性由于没有妻子儿女在身边,被迫独立面对一切困难。1931年的人口普查显示华裔加拿大人的男女比例为12.4:1。为了抗议排华法案,加拿大华人每年都会在7月1日加拿大自治日时关闭店铺,抵制这个被他们称为“羞辱日”的节日。 加拿大政府对于撤销对华裔加拿大人的限制并给与他们完全公民待遇的行动十分缓慢。由于加拿大在二战后签署了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为了不与其抵触,加拿大政府必须废除排华法案。1947年同年,华裔加拿大人终于获得在联邦选举中投票的权利。但此后又20年,移民选择采用记点系统,华人才获得承认与其他申请人使用同样的标准。
多年来,华人组织一直呼吁加拿大政府公开道歉并补偿历史上的人头税。2006年联邦大选期间,保守党领袖史蒂芬·哈珀将“向华人正式道歉”作为竞选承诺之一。2006年7月22日,总理史蒂芬·哈珀在加拿大国会举行正式道歉仪式。
很多受过教育的中国人战时作为难民来到加拿大。20世纪中期,大多数新华裔加拿大人来自有大学教育背景的家庭,他们现在的核心价值观仍然注重教育。这些新移民成为人才流入(Brain gain)的一部分,部分补偿了加拿大人(包括华裔)移民美国而产生的人才外流(Brain drain)。
华裔印度尼西亚人在1965年印尼排华事件中来到加拿大。从1970年代到1999年(参见:1998年印尼排华事件),更多的华裔印度尼西亚人在加拿大定居。
很多来自前法国殖民地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的华人在越战后作为难民来到加拿大。由于华人族裔的渊源,这批移民与早期的华裔加拿大人关系紧密,他们主要居住在法语区魁北克。
从拉丁美洲来到加拿大的华人数量也很庞大。其中因尼加拉瓜1980年代的大地震和其索摩萨的独裁政府而来到加拿大的人占很大比例。躲避地震和Velasco政权的华裔秘鲁人和巴西人也很多。这些人主要居住在维多利亚、温哥华、蒙特利尔和多伦多。
在1990年代中期,由于对香港主权移交予中华人民共和国表示担忧,一批数量可观的富有华人从香港进入加拿大。加拿大成为他们的理想移民地原因之一在于,其投资签证的获得比美国要容易得多。温哥华、列治文市和多伦多成为这些华人的主要目的地。当时仅从香港来的移民就占了当时总移民的46%。
今天,中国大陆取代香港和台湾成为华人移民最主要的来源地。
另外,极少数的华裔加拿大人从一些太平洋岛屿(斐济, 法属波利尼西亚)、新西兰和澳大利亚来。 2001年,加拿大约有25%的华人在加拿大出生。
华裔移民在英国的历史
英国华裔移民华裔移民的变迁
早期中国海员和后来的港澳移民华裔移民,在英伦先后以洗衣店和餐馆业起家,如今新一代移民则投身专业领域,展现华裔因应环境变化的生命韧力。
英国华裔不甘在最近的口蹄疫事件中背黑锅而走上街头表达不满,要求政府正视听、纠正英传媒不实的报道;发出属于当地少数族群的声音。回顾华裔移民由当初漂泊到落地生根,乃至发展出自己的天地;再从几个重点华埠的起落和发展形态,可以看出新旧移民的面貌与生活方式之异同,展现了华裔因应时代转变,不断调整的坚韧生命力。
英国早期移民来自中国广东四邑。十九世纪中,中国海员被卖到英国,当时利物浦(Liverpool)是世上最繁华的海港之一,因此华裔移民他们都在该港上岸,稍有积蓄的华人海员开设洗衣店;至一九二零年,当地华人洗衣店已有近一百家。利物浦因而有全欧最古老的华埠,经历百年的沧桑变迁。
当时移民法使这些华侨无法申请配偶赴英,华裔移民他们为取得永久居留权,只能与当地妓女或爱尔兰籍女子结婚。利市四邑会馆前任会长郑均尧表示,四邑人在利市历史悠久,是移民中的主流,香港新界人反而较少,与英国其他地区不同。二战后,中国海员定居利物浦渐多,但七十年代起利市的海港地位日衰,华埠亦失去往日的光采。
利物浦华商会副会长黄荣富是利物浦典型的华侨。他目前三代同堂,其父黄光锐属早期中国移民,其母张美桃已年过古希黄今年五十一岁,年幼时住在四邑开平,其后移居香港,十二岁时只身到利物浦求学,七十年代上大学就读商科时,全家到英国团聚。其妻黄玉娟也来自香港,其父亲为海员,一家早年到利物浦。
黄荣富大学毕业后曾从事餐馆业,与同辈投入的行业相似;八十年代在利物浦成立鸿图超市,提供中国杂货。但黄荣富与一般香港移民不同的是,他拥有硕士学位,并努力跳出餐饮业的窠臼。黄踏入中年后,将事业多元化发展,如成立富豪投资公司。九十年代他协助利物浦成立华埠商会,并任职利市华人社区联络员;他还协助年轻一代进军新科技行业。黄九四年获太平绅士勋衔,至今仍是业余裁判官。
作为利物浦市政府与华人社区之间的联络员,他致力于振兴已衰落的华埠,向欧盟争取兴建牌楼的经费。一番努力后,他终于在去年成功达成目标,中国城的牌楼如今已矗立于唐人街。
黄荣富有两女一子,长女瑞瑶在伦敦公立医院当医学物理治疗师,次女瑞燕在帝国大学读书,其子仁俊读中学,他们都属英国长大的第三代,只听懂广东话但不能书写中文,是典型的英国土生华人。
其实老一辈移民的知识水平较低,英语亦不灵光,他们对社会漠不关心;以香港为家,以中国为效忠对象,难以融入当地。他们办的活动往往获中国驻英大使馆支持。但在英国出生的新一代,早已自视为英国人,香港及中国不过是模糊的概念。他们努力摆脱餐馆业的窠臼,投身专业领域。
利物浦的华侨属老一代,他们安于现状,在当地人心中是有钱一族。利物浦的发展已届夕阳时分,新移民对这个贫穷城市的兴趣不大。
伦敦的华人人口多,但居住点分散,其中不少是海外雇员及学生,流动性颇大。二战前,本有个在东伦敦船坞区(Dockland)的华埠,当中的华侨与利物浦的一样,都是中国船员。他们与洋女通婚,并开设洗衣店或餐馆维生,但三十年代在洗衣机发明后,洗衣店逐渐被淘汰。
二战后,东伦敦古老华埠惨被战火摧毁,当地华人转向西区发展,六十年代发展起伦敦西区(Westend)的华埠。据老华侨追述,目前的唐人街是苏豪(Soho)红灯区的一部分,以前流莺处处,开始只有几家小型中国餐馆。
西区华埠是繁华的黄金地带,伦敦唐人街位处旅游及购物区的战略要点,游人终年不绝。六十年代,香港新界仍是贫穷的农村,村民谋生不易,加上当时香港原居民自动获得英国居留权,不必申请任何签证可自由进出;农民遂带着积蓄赴伦敦闯天下,成了中餐业的生力军。
与古意森森的首都风貌不同的中部城市米顿坚(MiltonKeynes),近年也成为香港新移民的钟情之地。它离开伦敦市中心约四十五分钟火车车程,市镇设计现代化,新型屋村都是独立式楼房。
这个号称“小香港”的新兴市镇,九七年前后吸引许多提早退休的公务员,尤其是被港英政府解散的警队政治部人员。有些新发展区更因前政治部密探聚居,而被戏称为“特务村”。据估计,人口二十万的米顿坚有八千多名香港移民,约占人口百分之五。此地新移民多属有钱阶级,拥名车豪宅,引起当地人嫉妒。公务员落脚小香港米顿坚
米顿坚能吸引大批公务员,主要是有些退休警员转当房地产代理后,鼓其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同僚,以米顿坚为落脚之地,令“小香港”之名传扬开来。不过,米顿坚有大量就业机会也是另一个吸引因素。
熟悉当地华人社区者表示,这批前公务员及警察只寄情于“麻将”,生活单调且生活圈子狭窄,未能融入当地社会,有些初来者甚至陷入郁郁寡欢之境。有些因受不了而回流香港,但大部分仍定居下来,以子女教育为重要考虑因素。这些新移民拿着大笔退休金到英国,购买物业后仍有钱做些餐馆及外卖店小生意。
与香港隔邻的澳门九九年底回归中国后,似乎未见任何移民潮。不过事实上,很多澳门出生的华人及土生葡裔人都持欧盟护照,可自由出入欧盟十五国,移民条件比港人优越;于是澳门移民不停向外流。
澳门人若有意移民,又以欧洲为目标的话,首选并非葡萄牙而是英国。这可能与他们大多懂英语有关,而且英国的工作机会较高,只要不计较职位高低,总可找到一份工作糊口。英格兰中部的北安普顿(Northampton)由于楼价较便宜,吸引了大批澳门华裔。北安普顿是一个人口约二十万的小城镇。澳门赌业发展蓬勃,这些新移民到英国后,容易在当地的大小赌场谋生,尤其是赌桌上的“荷官”。
近几年来,大量福建非法移民抵英,使华人社区出现新面貌。伦敦华埠近年常集结大群不修边幅的华裔在唐人街闲荡,引起警方注意。他们为求生存,不介意当厨房小工、领取过于微薄的工资。
有人认为,在可见的未来,福建移民将取代香港的新界人,成为英国华人社区的主流;而当新一代移民在各领域大展拳脚之际,相信二十一世纪的英国华人社区必有一番崭新的面貌。
美国有多少中国移民
美国有2400万中国移民。
目前在美国一共有19个亚裔血统族群,约有2,400万人是美国总人口数量的7%,而在这7%当中有23%都是华裔人群。可以说华裔如今已经成为亚裔人群当中占比最高的血统族群。
而近几年来华裔美国人口的数量也呈现出了爆发式的增长,在20世纪70年代华裔美国人口总数仅仅只有43万人,而到了2020年这几十年间足足增长了500万人。如今华裔美国人口的数量已经达到了540万。
华裔人群已经成为当前美国最大的亚裔血统族群,同时也是美国人口增速最大的族群。按照这种发展态势来说,在不久的将来亚裔群体或许将会成为美国的主要族群之一。而华裔人群作为亚裔血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的移民政策:
美国一直奉行精英模式,因此选择一名美国的人必须要身有所长或者是有一定的资本积累才能够成为美国的公民。目前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可以移民到美国。
首先是婚姻移民,这也是当前大多数想要移民到美国的华裔群体选择的主要方式。通过与拥有美国国籍的伴侣结为夫妻,拥有婚姻关系就能够在通过一系列的审核之后移民到美国。
当然这一审核过程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因为有很多华裔会为了移民到美国,而选择假结婚。为了能够杜绝这种问题在进行婚姻移民这一阶段,往往需要经过十分严格的审核。
第二就是技术移民,这也是上面所说过的行业精英。只要想要移民的人拥有较为高端的技术,或者是在某一方面成就特别突出,就能够获得美国的国籍。
第三便是投资移民,这便是上文所说的有一定资金资本的群体所选择的移民方式。通过在美国进行资本投资为美国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税收就能够获得移民资格成为美国国民。当然这种移民方式就要求移民者必须要拥有较为雄厚的资本作为支撑。
华人移民到国外能做哪些工作
你好,移民的人群一般分成两类,一类主要是为了拿一个国外的身份,事业生活的重心仍然在国内,然而还有一部分人是确实移居到国。在国外生活,另外还有就是在国外的留学生,那现在随着移民人群越来越年轻化,移民国外后在国外做什么,会是很多人在移民前都会考虑到的一个问题,那我们今天就来给大家聊一下这个话题。
不同的国家因为受到环境各方面的因素影响,中国人在国外从事的工作都会有所差别,我们就几个热门的移民国家来逐一看下。
美国:八成华人集中在私企
据洛杉矶华人网报道,据美国主要媒体公布的一项统计数字显示,在美的华裔移民中,有80.4%都集中在私人企业,属打工族。有13.2%的美国华人在政府机构或是由政府支付薪水的机构就业,6.1%的美国华人自己开业当老板。
华裔移民在美国从事的工作,排在第一位的工作是担任餐馆厨师,从事这一职业的男性占来自大陆男性劳动力大军的13.4%。据媒体资料显示,目前在美国共有超过4万家中餐馆,大部分都是华人老板、厨师和服务人员,涉及行业人数众多。其次是计算机软件开发等相关领域,就业人数占到8.2%。排在第三位的是管理人员,就业人员占5.1%。
美国招聘市场需求最大的职位分别有系统工程师、医生助理以及大学教授。此外,对于初到美国的年轻女性华人来讲,若精通英语,且又能通过美国护士的培训。那么选择在医院当护士也不错,虽然辛苦,但薪水较高,甚至得到美国绿卡的时间比做软件工程师的要早。
澳洲:脏累苦的工作赚得多
据澳大利亚统计局的《近期移民特征调查问卷》,结果发现新移民就业面临的最大阻碍是语言和缺乏本地工作经验,而非英语国家背景移民的失业率水平远高于其他西方英语国家背景移民。
澳洲接受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而独立技术类(会计,IT,工程,法律等)移民可以通过各类加分达到移民要求,因而绝大部分的毕业生是在没有工作的情况下就可以拿到移民资格。
但由于澳洲收入高,工作轻松,求职激烈程度远低于中国,所以留下来的华人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有学历有PR打杂工;二是眼高手低不工作;三是投靠华人企业,但待遇不好,工作时间较长,不到两三年便寻求到洋人企业工作的机会;四是求职受阻,自己开餐馆,搞清洁,做小生意等,但要熬。五是进入主流华人社会,这些人大学期间异常努力,积极参加社团活动,有过英语环境的打工或实习经历,参加求职培训班,就业后务实肯干,故很容易在职场中上位,这类人一般在会计事务所、银行、Telstra,IBM,Medicare等各大企业工作,底薪至少10万澳币。
当然,对于那些没有什么学历的华人而言,只能从事当地白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这些工作辛苦、枯燥、繁琐,包括电工、水管工、商场附近在烈日和暴雨下收购物推车或者在餐馆刷盘子的人等。
不过,在澳大利亚,人工成本很贵,而这些工作强度大、累、苦、脏,所以能赚得多。
新西兰:华人因勤劳而更有优势
新西兰接受投资、技术、创业、商业移民,总的来讲,只要有钱有技术(移民对口职业),雅思过关,便可能拿到新西兰绿卡。因此,新西兰华人可以开农场、开餐馆、开旅行社等。而对于通过劳务移民的华人来说,也并非无出路可言。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勤劳的民族,相比来看新西兰人就懒很多了,华人的勤奋与上进使得多数人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后,就可以白手起家,完全可以轻松实现有房有车梦,闲暇之余还可以做全球旅行,让全家人在地球的另一端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
加拿大:很难找到对口工作
中国移民在加拿大所面临的普遍困难,是加拿大不承认海外文凭和经验,甚至连在海外加拿大公司的经验也不认可,导致许多在国内事业有成的移民到了加拿大不得不重头开始。
据加拿大移民局所作的《加拿大移民纵向调查》显示,仅40%的外国移民在三年内可以找到自己觉得对口的工作。
而华人从事的工作,高端的有医生和律师,而常见的有餐馆厨师、洗碗工、清洁工、服务员,甚至建筑工、木匠工等等。
望采纳谢谢! 本司加拿大技术移民30万人民币,不成功不收费!!
华人移居美国,至今一共经历了几次移民浪潮?
这个问题我知道。
美国是一个由移民构成的国家。根据2018年美国联邦公布了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止到2017年为止,亚裔美国人已达2141.92万人。其中华裔最多,超过508万人,首次突破500万大关。
第一次移民浪潮
实际上,华人大批定居美国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了。自十九世纪30年代中国人移居美国始,此后少数中国人陆续前往美国谋生、流寓。1848年加利福尼亚发现金矿之后,大批华人开始移入美国,到1851年,涌入加州的华人已达2.5万人。十九世纪60年代,美国修建横贯大陆的太平洋铁路,急需劳工,特地派人到中国招募华工。1868年,清政府派蒲安臣使团前往美国,与美国国务卿西华德签订允许美国在华招工条约,史称《蒲安臣条约》。该条约规定:大清国与大美国切愿人民前往各国,或愿常住入籍,或随时来往,总听其便,不得禁阻。该条约还规定两国可在对方国互设外事机构。1870年,美国华人数量增长到64,199人,到1880年,激增至105,465人。
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早期抵达美国的华人多数聚居于同一个地方,这种居住地一般都带有中国特色。如在城镇,一般被称为“小广州”、“小中国”;在矿区、工地或村镇,一般被称为“中国营”(ChinaCamp)或“中国里”(ChinaAlley)。其实,华人还是喜欢自称“唐人”,喜欢聚居地被称为“唐人街”。1853年,美国报纸的报道中第一次出现“唐人街”(Chinatown)字样。不过,那时候的“聚居地”不是街而是区,只不过老华侨和新移民都习惯将整个地区称为唐人街,也有华人根据英文Chinatown翻译为“中国城或华埠”,但是都不及“唐人街”这个既传统又亲切的名称。“唐人街”就是美国华人社区的一个缩影。
1870年后,美国发生经济危机,失业率猛增,民间排华运动日益严重,一些奉行“白人至上”种族主义的政客为迎合选民,乘机抨击华人。1879年,美国众议院首次通过排华法案,规定到美国的船舶中每船只能载十五名华人,不过该法案被总统以有悖于中美现行条约而否决。1882年,美国总统正式签署国会通过的排华法令(The Chinese Restriction Act),该法令主要内容为:十年内停止接纳华工;在美华工离美,须到东海岸登记取证,作为返美的依据;各州法院和联邦法院不得接受中国人为公民;到美华人需凭美国驻华使领馆的签证。
两年后,美国国会又通过一项对1882年排华法令的修正案,扩大了华工的范围,如小商贩、渔民、洗衣工等,并规定华工从美国回国后要返美,必须在中国得到美国使领馆的签证,但是美国驻华使领馆可以拒绝签发回美证件。
1888年,美国大选年,政界为迎合民间排华情绪,国会通过更严厉的《斯各特法案》(Scott Act),规定:在美华工一旦离开美国,不许回美居住;暂时回中国的华工也不许再回美国。
1892年又值美国大选,国会再次通过针对在美华人的《基瑞法案》(Geary Act)。主要内容为:所有在美谋生的华人均属非法入境者;他们必须在一年内领取居留证,否则将被驱逐;1882年的排华法案再延长十年。1904年,美国国会又通过无限期延长排华法令的议案。
当时清朝政府正值内忧外患,伊犁事变、安南事变、日本吞并琉球,自顾不暇,根本无力保护旅美华工。
尽管美国政府的排华法令中断了美国华人社会的迅速发展,不过期间还是允许包括华人商人、留学生、政府代表等进入美国。根据邢必昂的《1850—1990 年的移民法律和亚裔的再整合》记载:至1940年,美国华人总数为106,334人,与1880年基本持平。从1880年至1940年60年间,总共只有15万华人通过各种途径入境,平均每年约2500人。
第二次移民浪潮
二战期间,尽管日本、德国和意大利都是轴心国,但是美国并未立法严禁这三国的人民移民美国,只有华人最受歧视。美国人转而开始同情中国,是在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由于当时多数美国人分不清中国人与日本人,于是在国会山庄跑新闻的华文记者,都在胸前别一张“我是中国人”的识别证。销量很好的《生活》杂志,特别刊出中国经济学家翁文灏和日本军阀东条英机的照片,告诉读者如何辨别中国人和日本人。1943年2月,宋美龄在美国国会发表历史性的演说后,众院移民委员会随即举行废除排华法案听证会,小罗斯福表示支持。众院和参院先后通过废除排华法案,1943年12月17日,小罗斯福签署生效。历时六十一年、臭名昭彰的排华法案,正式成为历史。
排华法案废除后,美国政府逐渐放宽华人妇女移民入境条件,她们大部分以“军人家属”或“军队新娘”的身份移民。二战中及二战后,还有数以万计华人难民及难民家庭从中国内地经香港、台湾抵达美国。至1960年,美国土生的华裔比例升至60%以上。
1965年,美国政府颁布了《新移民法》,彻底废除之前针对华人的歧视性条款,按国籍分配移民限额,每个国家每年最高限额为2万人。由于当时美国与中国正处于“冷战”状态,因而分配给中国的2万名移民配额主要由台湾当局继承,香港另有200名移民配额(1976年增加至600名)。
自《新移民法》实施后,赴美华人移民数量大幅度增长。据美国移民局发布的统计数据,1966-1975年间,有20.5万名华人移民进入美国,平均每年约2万人。
第三次移民浪潮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根据《新移民法》原先2万名中国移民配额转由大陆居民享用。不过,在支持台湾的利益集团游说下,1982年,美国国会又通过特别法令,另分配给台湾2万名移民名额。
实际上,自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从中国大陆移民美国的华人开始迅速增长。加上当时美国有重视引进人才的移民政策,以及中美两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等因素的推动下,很多高素质的中国移民通过职业优先权进人美国。其中,以留学生身份赴美而后留美工作转变为移民身份的最多。据田学年《美国华人智力资源现状》统计:1978一1994年间,约十多万中国大陆留学生赴美深造,其中有大约8万人获得硕士以上学位,80%从事理工科研究。除部分学成回国外,多数人在完成学业后仍留居当地川。1988一1996年间在美国取得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的中国大陆留学生为16,50人,其中14,145人(约占总数85.5%)计划留在美国。最后有7,935人(占总数47.9%)最终落实留在了美国。这些华人基本都是服务于美国大学及高科技部门。
老铁求点赞。
联系我们请扫一扫上面二维码